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国有产权法规 > 详细信息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三)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04]220号)

2024-07-02 14:32:03.0 来源: 点击数:224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评价[2004]220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的通知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及相关清产核资工作文件的精神,帮助企业正确掌握清产核资工作政策制度和要求,现将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映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

在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中,不少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又陆续反映了一些清产核资政策资产损失申报等方面的问题,为帮助企业正确掌握清产核资工作政策制度和要求,现解答如下:

关于清产核资原制度资产损失取证问题

在清产核资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在资产损失取证过程中,对某些按原制度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资产损失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难度较大根据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国资评价[2003]72)有关规定,若企业在确实经过努力工作仍未取得足以证明资产已发生损失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时,应对资产损失逐笔逐项收集完备的企业内部证据企业内部证据应详细说明资产损失发生的原因和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与经济赔偿情况,经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负责企业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的中介机构,可在企业内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通过职业判断和客观评判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

关于清产核资预计损失计提标准问题

推进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清产核资工作目标之一根据关于做好执<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45)及相关清产核资文件规定,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有问题资产,进行损失预计,作为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的期初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在对资产进行损失预计时,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资产质量状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国资委财务监管有关要求,制定统一的预计损失计提政策和操作办法,确定预计损失计提的范围方法和标准企业在清产核资中制定的预计损失计提政策应当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政策保持一贯性,如果不一致应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的要求作为会计政策变更事项,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关于清产核资清出有问题负债申报处理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全面彻底,充分反映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历史问题,在清产核资工作中,企业对各项负债应进行认真清查对于清查出的有问题负债,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对于清查出债权人灭失或三年以上经认定不需要支付的应付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及其他应付款等)可视同资产盘盈,企业可以按照清产核资有关文件的规定,在取得相关证据或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后,行申报处理

()在清产核资过程中,企业清查出由于各种原因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留待以后年度支付的在负债中核算的相关费用,如租金财务费用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用于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包括施工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百元工资含量包),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或者超出企业实际支付规模所结余部,可以在清产核资中申报转增权益处理

()对于以前年度企业的工资超支挂账,其中属于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主辅分离等改革措施,一次性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补贴超出企业从成本中提取的应付工资额度而形成的挂账,在取得相关证据和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意见后,可视同潜亏挂账进行申报处理

()对于以前年度企业的福利费用超支挂账,其中属于企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前发生的医药费用超支挂账,在取得相关证据和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意见后,可视同潜亏挂账进行申报处理

关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补提或核销资产减值准备问题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对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通过认真的资产清查,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发现确实存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包括未提足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成为事实损失的情况),应当进行补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作为预计损失在企业预计损失情况表”(企清工作05)申报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清查出已提足减值准备的资产成为事实损失后,企业根据清产核资有关资产损失认定文件的规定,可以申请对这部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和相应的账面资产数额进行销账对于申请销账的已提足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逐笔逐项提供相关经济鉴证证明,并填列相应的损失挂账明细表单独反映,其中:

()“坏账准备填列坏账损失挂账分项明细表()”(企清明细02-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填列其他流动资产损失挂账分项明细表”(企清明细05)、“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分析填列其他流动资产损失挂账分项明细表”(企清明细05)长期投资损失挂账分项明细表”(企清明细06);“其他各项资产减值按要求填列相应的损失挂账分项明细表

()“项目原值”:填列企业需核销资产减值准备所对应的资产账面原值

()“清查出有问题的资产数”:填列企业需核销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

()“企业申报损失数中介审核数”:将企业需核销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和中介机构审核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填列在列损益栏中;

()“备注”:必须注明资产减值准备销账”。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造成折旧计提不足在清产核资中作为资产损失申报处理问题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2003]10)的规定:“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所做的变更,应在首次执行的当期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上述规定和此次清产核资的有关政策,对于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对计算机设备缩短折旧年限等,使依据原制度已经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小于按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下应提取的折旧额,这部分差额经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意见后,视同应提未提费用作为原制度损失在清产核资中进行申报处理企业在上述损失申报中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应当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执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保持一贯性,如果不一致应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的要求作为会计政策变更事项,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关于企业尚未摊销的开办费在清产核资中作为资产损失申报处理问题

依据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费,包括筹建期间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利息等支出开办费自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分期摊入管理费用对于清产核资后即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若在清产核资基准日仍有尚未摊销的开办费作为资产损失申报处理问题,应区别以下情况对待:

()若企业尚未摊销的开办费余额较小,直接将其余额转入当期损益对当期利润不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2001]43)的有关规定处理,在清产核资中不作为原制度资产损失申报

()若企业尚未摊销的开办费余额较大,直接将其余额转入当期损益对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在清产核资中,企业可按照清产核资有关损失认定政策的规定,在提供充分的相关证据及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前提下,作为清产核资原制度损失进行申报处理

关于企业至清产核资基准日仍在在建工程科目挂账或在递延资产中核算未摊销完毕的在建工程超出概算部分,作为损失申报处理问题

在清产核资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在建工程超出概算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超出概算的部分支出,企业将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时,未能如实反映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将这部分超概算支出仍挂账在建工程科目或转为递延资产核算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对于这部分超出概算的支出挂账,企业应进行认真分析,区别以下不同情况分类处理: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超概算支出部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对于尚未摊销的部分,应作为应摊未摊的费用,由企业作出难以自行消化的专项说明,经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作为原制度应摊未摊费用损失申报处理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超概算支出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作为会计差错,调整相应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并补提固定资产折旧若应补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大于该项资产的已摊销额,可作为应提未提费用,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经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认定为原制度应提未提费用申报处理

关于企业进行主辅分离等改制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作为损失申报问题

企业在进行主辅分离等改制过程中,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根据关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资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9)的有关规定,改制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进行支付和预留企业在进行主辅分离等改制前,应根据国家有关清产核资文件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在清产核资资产损失申报时,企业同时提供以下相关材料后,可以将已经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作为原制度损失进行申报,将经批准同意预留部分作为预计损失进行申报:

()批准或决定同意企业进行主辅分离等改制的文件;

()改制企业支付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凭证或批准同意预留的批文;

()改制企业支付或预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详细情况说明;

()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关于企业在1995年清产核资时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生产经营用地,后改为职工宿舍用地的处理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进一步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17)和财政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实施细则(财清[1994]14)的有关规定,1995年全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部国有企业占用的土地进行清查和估价,逐步建立国有土地基准价制度由于1995年我国已经开始对国有企业职工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因此1995年清产核资土地清查估价工作规定,对于国有企业已进行或拟进行职工住房改革的房屋占用的土地不纳入土地清查估价范围企业在1995年清产核资土地清查估价工作中已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生产经营用地,后改为非生产经营用地,用于建造职工宿舍的,在本次清产核资中,对于职工宿舍产权已归职工个人所有的房屋占用的土地,企业同时提供以下相关材料后,可以申报对列入固定资产中的土地进行账务核销

()当地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同意企业将生产经营用地改为非生产经营用地的批复文件;

()完备的职工房改相关证明材料;

()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关于清产核资结果的时效性问题

企业清产核资结果经审核确认后,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3年内有效在清产核资结果有效期内,企业经批准或决定进行资产移交改制或国有产权转让等事项时,直接以该次清产核资结果作为基础开展工作,不再另行组织清产核资

十一关于超出清产核资结果有效期后中央企业改制资产划转和股权转让清产核资问题

中央企业资产移交改制或国有产权转让等事项经批准或决定后,企业尚未开展清产核资或上次清产核资结果已过有效期,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企业必须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对于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提出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申请,并在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及时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申报,国资委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确认:

1.有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所属企业移交给国资委直接监管或移交给中央企业作为子企业的;

2.有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所属事业等单位转制成企业并移交给国资委直接监管或移交给中央企业作为子企业的;

3.中央企业整体进行改制或国资委将所持有的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进行转让;

4.其他按规定应由国资委直接组织清产核资的

()对于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央企业总公司组织所属子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清产核资损失认定的文件,对所属子企业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认定,并在年度财务决算中将所属子企业清产核资审核认定结果进行披露,国资委在年度财务决算审核中一并确认:

1.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进行改制的;

2.中央企业转让所属子企业国有产权的;

3.其他按规定应由中央企业总公司组织所属子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

深度观察

上一篇: 青岛市李沧区沧安路91号商业综合体招商项目 及青岛延安三路109号产业园招商项目
下一篇: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厂房、办公楼 和北元M-40地块待建房产整体出租项目